欢迎来到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浏览量: 9624247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聚焦 > 政策解读 > 基础研究如何突破投入和人才“两大关”
动态聚焦
基础研究如何突破投入和人才“两大关”

  (文 章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基础研究的一系列部署,在代表委员中形成热议。众多从事科技工作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作为科研人员,对此十分激动,更坚定了信心,并期待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更多更大成果。

  “基础研究发展的进程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变革的速度和程度,要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冲破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和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始终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首次超过6%,建设应用数学中心13个。

  “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足、结构尚需优化。”张全表示。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张全建议,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与地方共同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等方式,调动地方积极性,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科技计划、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税收优惠力度、支持基础研究相关捐赠享受税收减免等,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同时,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方式。允许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根据实际需求用于与设施建设相关的科研活动。允许地方财政通过综合预算等方式,为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提供建设运行经费支持。选择有条件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每年给予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逐步扩大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的“包干制”试点范围,细化经费使用负面清单;试点实施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长周期择优稳定资助机制,引导科学家长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建立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基础研究团队。

  “但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制约着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也导致我国重大、引领性的原创基础研究成果产出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没有达到预期。”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表示,应重视解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基础研究人才的缺乏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的重视。丁奎岭表示,我国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高精尖”科技人才存在较大供给缺口,部分青年人才仍存在留不住、待不长等现象。

  对于解决基础人才短缺和人才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丁奎岭认为,要加强卓越创新人才的引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优秀的人才是基础研究突破的关键。高校要把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加强高质量学术就业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为基础研究输送强大的后备力量。与此同时大力引育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

  张全则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对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未实现预期目标的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予以减责或免责。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